綠色低碳 數智賦能 建養并重 創新引領——第四屆橋梁工程創新技術論壇暨‘雙碳’背景下橋梁智能建造交流大會在南京圓滿閉幕
變節金初至,分寒火正流。7月22日上午,由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指導,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新技術促進分會主辦,智匯新基建(北京)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承辦,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鐵九橋工程有限公司、蘇交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路恒基工程咨詢有限公司等單位鼎力支持,成都市新筑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中鐵山橋(南通)有限公司、中鐵寶橋(揚州)有限公司、江蘇東交智控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協辦,江蘇狄諾尼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廈門分公司、廣州市微柏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德通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建八局第一建設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廈門工程有限公司、柳州歐維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參辦的“第四屆橋梁工程創新技術論壇暨‘雙碳’背景下橋梁智能建造交流大會”在南京成功召開。來自業界專業工程機構和相關團體,遠道而來的橋梁界同仁以及長期以來關心支持我國交通運輸事業發展的各位英才近400人出席本屆大會。

大會現場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劉加平,交通運輸部政策研究室原主任、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剛,交通運輸部原總工程師、交通運輸部專家委員會主任周偉,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原副廳長、江蘇省綜合交通運輸學會公路分會常務副會長鐘建馳,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新技術促進分會副會長、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鮑衛剛,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總工程師周良,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設中心副主任郭志明,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永濤,中交路橋建設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盧冠楠,蘇交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橋梁院院長楊揚等領導出席了本屆大會。

交通運輸部專家委員會主任周偉、江蘇省綜合交通運輸學會公路分會常務副會長鐘建馳分別致辭,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剛發表講話,劉加平院士、周偉主任、周良總工程師以及中交路橋建設盧冠楠總工程師分別在會上發表《橋梁混凝土低碳發展新路徑》、《以高質量標準化支撐保障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如何評價工業化橋梁》、《中交路建橋梁科技創新案例分享》主旨報告。

嘉賓致辭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剛發言

嘉賓報告
同期,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新技術促進分會還舉行橋梁專家組增補儀式及《公路中等跨徑鋼—混凝土組合梁橋養護技術規程》團標標準發布儀式。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加平為中國交通建設技術中心副主任鮑衛剛頒發橋梁專家組執行主任證書,鮑衛剛主任和周良大師為橋梁專家組增補成員頒發證書。

在《公路中等跨徑鋼—混凝土組合梁橋養護技術規程》團標標準發布儀式,李剛副會長兼秘書長為標準主編單位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代表劉新華頒發團體標準發布公告及標準文本,并與周偉主任共同為其贈送了原鐵道部副部長國林書寫的“源清流潔”書法作品。

團體標準發布儀式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新技術促進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于丁主持本屆大會開幕式,主旨報告環節由中交路橋建設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楊元海主持。會議現場學術氛圍濃厚,思想匯流交織。

于丁秘書長和楊元海副秘書長分別主持開幕式和主旨報告
下午的會議分為長大橋梁工程勘察設計論壇和長大橋梁工程智能建造論壇同時進行。長大橋梁工程勘察設計論壇由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橋隧院副總工吳延偉,以及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技術研究院院長余順新主持會議。

吳延偉副總工和余順新院長分別主持會議
中交公路長大橋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首席專家劉高,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萬田保,蘇交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橋梁技術研發中心主任劉朵,江蘇東交智控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葉煒,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陳克堅,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橋梁院副總工程師劉新華,中路高科交通檢測檢驗認證有限公司項目經理郭歌洋,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技術研究院院長余順新分別發表了《長大橋梁結構體系及韌性提升技術》、《大跨度懸索橋基于結構特征的精細化與耐久性設計》、《高性能裝配式橋梁結構體系與設計關鍵技術研究》、《橋梁智能建造與管養技術》、《復雜山區高速鐵路橋梁設計關鍵技術》、《公路中等跨徑鋼—混凝土組合梁橋養護技術規程》團體標準解讀、《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應用行業研發中心》、《裝配式橋墩抗震性能研究應用現狀與展望》相關報告。

長大橋梁工程勘察設計論壇各報告嘉賓
長大橋梁工程智能建造論壇由中鐵寶橋(舟山)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曉輝,以及北京市市政六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盧長炯主持。

王曉輝總工程師和盧長炯總工程師主持施工分會場
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設中心副主任、總工程師章登精,中鐵九橋工程有限公司橋梁技術研究院南京分院院長黃旭光,成都市新筑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劉海亮,中鐵寶橋(揚州)有限公司技術研發部長吳江波,中鐵山橋(南通)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建國,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項目總工郭佳嘉,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蔣本俊分別發表《仙新路過江通道智能化建設管理系統研究及平臺》、《鋼橋制造、架設、施工設備技術》、《橋梁約束關鍵構件信息化與橋梁智慧養護技術探討》、《智能制造技術在鋼橋生產中的應用》、《大跨徑鋼結構橋梁數字化智能制造技術》、《六十米級深大圓形地連墻錨碇基礎施工關鍵技術》、《曲線變寬大跨度系桿鋼桁拱橋施工關鍵技術》相關報告。

長大橋梁工程智能建造論壇各報告嘉賓
中場茶歇,參會代表在茶歇休息的時候紛紛到會場的展臺前針對本次會議中展示的新技術、新成果進行咨詢和討論,現場氣氛十分融洽。

展位現場,參會代表與展商互動交流
7月23日上午,重大橋梁工程智能設計建造論壇由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工程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楊大海主持。

楊大海院長主持重大橋梁工程智能設計建造論壇
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橋梁首席專家樊立龍,貴州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楊健,四川省交通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彭友松,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工程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楊大海分別發表《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設計連建造工程項目關鍵技術交流》、《花魚洞大橋建設技術創新》、《一種新型裝配式大跨度鋼桁腹鋼—混組合梁橋的構造和性能》、《全體外預應力輕型節段箱梁設計與工業化應用》演講。

重大橋梁工程智能設計建造論壇報告專家
下午,共計80余名代表乘坐大巴,參觀仙新路長江大橋項目部。仙新路長江大橋是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設中心在建的三條過江通道之一,是聯系南京市江南和江北地區、實現南京都市圈功能的重要通道。項目全長約13.17公里,主線采用雙向六車道城市快速路標準建設,主橋為1760m的單跨門型塔整體鋼箱梁懸索橋結構,該跨徑目前在同類橋型中居于國內第一、世界第二。南北主塔采用門型混凝土塔,塔高263.8米;主塔基礎采用66根直徑2.8米、孔深122.5米的超大超深鉆孔灌注樁基礎,其中南塔樁長101米、北塔樁長110米;南錨錨碇采用圓形地下連續墻基礎,基礎外徑65m,深度63m;北錨錨碇采用沉井基礎,沉井長和寬分別為70m和50m,深度50m;主纜首次采用標準強度2100MPa的高強鋼絲。
仙新路長江大橋具有跨度大、寬跨比小、技術復雜、結構相對輕柔、橋梁造型優美的特點。大橋設計過程中,注重將先進的設計理念、創新材料、工藝設計、創新算法融入橋梁方案,應用“四新”技術,提升項目設計品質。
設計施工理念的四個“新”:
新理論:超大跨度懸索橋錨碇基礎-土體受力作用機理研究;
新材料:主纜采用標準強度2100MPa鋅鋁合金鍍層高強鋼絲;
新結構:主塔建筑美學與結構協同設計的N字形新結構;
新工藝:超大跨度懸索橋渦振性能及其控制措施;鋼箱梁正交異性橋面與U肋之間采用雙面埋弧全熔透焊接新工藝。

項目部建管中心學習

項目部現場考察
經過兩天的會議與參觀考察,本屆圍繞主題為“綠色低碳數智賦能建養并重創新引領”的橋梁盛會,圓滿閉幕。“十三五”以來,交通運輸行業全面深入推進交通運輸綠色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到了“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如何實現綠色智造,執行“雙碳”計劃,是橋梁建造行業需要關注的問題。通過此次大會,橋梁行業將聚焦重點問題,關注先進技術,從而加快推動交通基礎設施標準化、智能化、工業化建造,實現建養一體,繼而深入推進綠色建設和提高綜合交通運輸能效,構建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對于堅持創新驅動,強化綠色交通科技支撐有著重要意義。







